在肥西官亭镇,草根民歌有一位年近80岁的旬老老人,利用退休后的草根民歌闲暇时间,搜集整理了近千首肥西民歌。旬老他就是草根民歌解光忠老人,他用民歌记录传统文化、旬老记录时代的草根民歌变迁。多年来,旬老解老不顾年岁渐长,草根民歌下乡奔走遍访许多农民和老一辈人,旬老挖掘出不少深藏于民间的草根民歌合肥本土文化遗产,并积极进行推广传承。旬老
解光忠个子不高,草根民歌看上去精神矍铄,旬老和蔼可亲,草根民歌与人谈话时说一口地道的肥西话。一走进他的房间,不论是书桌上还是书桌下都堆满了书籍和纸张,墙上还挂着书画。解老是一位文学创作爱好者,书桌上摆放的《草根农家歌》就是他用四年的时间执笔编撰的民歌集。
“看咱委员长,大坝站一站,笑谈一席话,新潮逐浪翻。人人鼓干劲,各个出力干,山挡路,双手掀,困难大,一肩担,把把铁锹挖出油,根根扁担挑出汗。江淮屋脊浪滔滔,山欢水笑扬征帆……”在解老整理的歌集里面,有一首民歌叫《朱德委员长到过的地方》,他告诉记者,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德视察肥西创作的民歌。
解老介绍说,书中记录的民歌大都使用了最朴实的语言,其内容多是传统文化,反映普通百姓生活,平易近人的同时又不失生动灵活。“好多事情只有年老的人知道,年轻人又不了解过去的事,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整理民间故事和民间习俗写出来,让年轻人知晓,让更多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下去。”解老说。
“有时材料充分了,可怎么创作?时间久了会被遗忘,当时的词语组织比较随意,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要保持它原有的本意,又要写出现代流行的味道,相对比较难。”解老告诉记者。创作过程虽然曲折,但付出总有回报。经过不断地走访、询问、整理资料,解老先后挖掘、参与创作了三河河蚌舞、官亭花鼓灯、放牛山歌等民间传唱故事,其中有不少被搬上了舞台。
在上世纪70年代,解老创作了庐剧《镜园梦》,并被搬上了合肥大剧院的舞台,作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品。“你好,我叫戈林德,是德国人,曾于1988年到安徽考察过中国地方戏剧,我在整理几年前在中国收集的有关中国民间戏剧材料时,重读了您所写的《镜园梦》。我深为它的高度艺术水平和曲折动人的剧情所震动。”解老一直保存着几封戈林德教授从德国寄来的信。对于解老来说,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能够挖掘民歌、研究民歌。
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,为了能让这些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流传下去,解老主动与当地艺术团体进行对接,通过谱曲、再创作,他的心愿是要将这些民歌唱给更多的年轻人听。
李康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吴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