颍上民间广泛流传的颍上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的典型代表,散发着淮河沃土的花鼓芳香,表现着淮河流域人民热爱生活、灯千乐天浪漫、年磨坚韧不拔、乐天质朴奔放的气质精神风貌。催人欲舞的颍上锣鼓、吉祥如意的花鼓岔伞、健美奔放的灯千舞姿、上下舞动的年磨彩扇、恰似流云的乐天手绢,蕴藏着东方民族的气质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,记载着淮河两岸的颍上时光流转和社会变迁,展现了淮河儿女自强不息、花鼓积极向上的灯千性格特点。据文献记载,花鼓灯起源于宋代,经元、明、清、民国时期发展,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这种源于人民群众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阜阳、淮南、蚌埠等淮河中游地区。2006年5月20日,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作为当下花鼓灯艺术三大流派之一的颍上花鼓灯,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、涌现出哪些代表性人物、如何通过市场化开拓适应时代发展?本报记者就此做了深入采访。今日编发,以展示这种历经千年磨洗民间舞蹈的乐天气质、时代风采以及花鼓灯艺人的执着追求和酸甜苦辣。